福建2022年GDP达5.3万亿元******
中新网福州1月20日电 (记者 龙敏)福建省统计局20日通报,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,2022年全省生产总值53109.85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比上年增长4.7%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076.20亿元,增长3.7%;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5078.20亿元,增长5.4%;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4955.45亿元,增长4.0%。
这是福建GDP首度突破5万亿元关口。经济专家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认为,福建GDP的持续增长源于“多区叠加”优势加快释放。近年来,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”核心区、自由贸易试验区、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、福州新区相继落地福建,让福建成为中国优惠政策落地最多、最集中的省份之一。
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: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%左右,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6%左右,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.5%左右,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%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%,出口增长7%,城镇居民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%、7.5%,城镇调查失业率5.5%左右,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%左右,粮食总产量稳定在507万吨以上。(完)
搜索
复制
如何激发非遗文化活力?代表委员建言:数字化转型、多元化传承******
中新网太原1月15日电(记者 杨杰英)如何让厚重的历史变得更活泼有趣、时尚多元?让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发展,绽放出时代光彩?正在进行的山西两会上,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,数字化转型、多元化传承、可持续发展成为激发山西非遗文化活力的“关键词”。
绛州鼓乐、晋南唢呐、皮影戏、面塑、剪纸……山西非遗家底丰厚,数量位居全国前列。近年来,山西在挖掘非遗项目内涵、讲好非遗背后故事、传承非遗项目基因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。但随着时代变革和现代科技的推陈出新,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的压力也日益剧增。
为此,山西省人大代表、民革山西省委会专职副主委李润建议,以山西优秀非遗项目为基础,建立数字化信息平台,让数字化技术为沉浸式展览和传承体验提供发展空间,更好地服务非物质文化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汇聚力量。
“要使人能够随时随地了解非遗文化,推动非遗‘智能+’的传承。”李润建议,依托大数据技术,打造非遗数字馆;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,实现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全实景高清展示,提升非遗文化项目的吸引力;出台措施鼓励非遗和数字化融合,推动山西非遗产业数字化转型,促进非遗文化和产业繁荣发展。
山西省政协委员、长治市襄垣县政协主席侯慧萍建议,非遗文化要扩展现有的传承方式,实现多种传承形式共同发展;要借鉴优秀非遗传承的成功案例,推进可持续发展;要创新非遗文创产品,让非遗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市场发展。
“传播是更好的传承。”侯慧萍认为,要创新传播方式,建设非遗文化传播链,扩大非遗的影响力。与此同时,可建立非遗新媒体传播数据模型,为分析传播形式提供数据支撑。
山西省人大代表、临县政协副主席、临县一中副校长冯立新与山西省人大代表、临县林业和草原发展中心正高级工程师张绳顺联名建议,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设非遗文化传承课程,能开阔学生视野,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爱好兴趣,同时还能让本土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创新。
他们认为,从另一层面落实“双减”政策,实现“双减”和“非遗文化传承”双赢的培养目标,真正让非遗文化传承后继有人,代代相传。
“传承非遗文化,关键在于教育。”与上述两会代表一样,山西省人大代表、平遥古城景区管理有限公司讲解员张霄云也提出“在中小学校增设‘非遗课堂’”的建议。
她表示,教育部门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实际选择合适的非遗项目,增设“非遗课堂”,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比重,同时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学校授课。(完)